上次寫了一篇博客《老夫學鼓入門記》,打算繼續把後面學習架子鼓的過程也記錄下來,于是再寫下面一篇新日志。
5月7号星期六第2次課
成人興趣班一共16次課,每次1個小時,不過老師說還需要更多時間回去後自己練習,一些來學習的大學生往往隻是來聽課(甚至有交錢後很少來上課的),回去後不練習(或者沒有條件練習),那效果不會好,而工作後的成人來學習一般都還是會回去練練,這樣效果肯定好一些。我第一次上課(4月30日)後的一周因為外出荊門跑馬拉松而沒有很好練習,結果第二次去上課(5月7号)的時候老師發現唱譜、擊打等都沒有進步,搞得我也不好意思,第二次課回來後的一周就自覺每天晚上練習唱譜,1級的内容對我來說有難度就從0級開始自學,打開手機上的英漢詞典對着教程翻譯仔細看每首曲子的介紹:
- Full Rudder (98 BPM, Classic Rock)
- Z (90 BPM, Hip Hop)
- Rattlesnake (89 BPM, Indie)
- Big Ideas (90 BPM, Pop)
- Hazee Daze (92 BPM, Funk)
- Hoedown (100 BPM, Country)
看完介紹後就練習唱譜,把教材附帶的MP3通過iTunes傳到iPhone上,晚上帶着耳機練,每首歌有全混音、無鼓伴奏、無鼓有節拍伴奏三種,都聽着進行唱譜練習,也就是把底鼓、軍鼓、閉镲分别用咚、打、刺三種聲音模拟唱出來,在不打鼓的情況下學習節奏。
還有0級這6首歌曲後面附帶的測試題也看了一下,應該基本上可以過關了。再把1級中的第一首Kaiser Roll和老師教的Jangle Road也練了練,明顯0級簡單的我就容易熟悉一些,1級中稍微複雜一點我就反應慢些或者容易出錯。
5月14日星期六第3次課
第三次去上課(5月14日)老師檢查唱譜發現還是有些進步,不過試着上鼓打又發現還是不行,“跟上節奏”與“注意動作”兩個難以兼顧,于是讓我先練習擊打基本功:在啞鼓上練習16分音符擊打,以前我也曾練習過,但這次老師說要不停擊打超過30分鐘,持續注意手腕動作、把握節奏,要動作自然、時值準确,這樣的練習才有效,另外讓我回去對着《何春雷鼓教學新概念》第35頁練習基本節奏型。
感覺有點像以前在健身房自己跑步一般隻是10分鐘左右,而後來教練說需要連續跑1個小時才有效,于是經過苦練後感覺完全不同。這個持續幾十分鐘練習的過程與打鼓也有點類似吧,于是回來後的一周每天晚上都要對着啞鼓墊打16分音符,買的啞鼓是帶節拍器的,用起來也方便,我一般就用80 BPM的速度練,半個小時練下來手還是有點累的感覺,也有點磨,偶爾鼓棒滑動甚至掉落,後來老師說這都是正常現象。
除了16分音符以外,何春雷那本書上的基本節奏型也按老師要求在家裡的電子鼓上進行了練習,35頁上的這些以前在打遊戲中肯定都是用到了的,但現在不是看着屏幕掉落方塊擊打,而是看着紙面的譜子來擊打,還是感覺很不一樣的,再跟着節拍器一起練,這樣才是練習音樂的正道吧,遊戲隻是純視覺上的注意力集中,難以關注聽力節奏以及多個小節的連續性。
5月21日星期六第4次課
昨天5月21日去上了第四次課,老師檢查了16分音符的連續擊打,表揚說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比以前穩定得多、動作也規範,隻是左手擊打的力度稍小,雙手擊打的聲音大小有小的差異,何春雷35頁中的基本節奏型檢查也基本上通過了。呵呵,畢竟這一個星期沒有白練。
然後這次主要講前16後8分音符和前8後16分音符,也是先從唱譜開始,把時值把握好了再在啞鼓上練習擊打,有RRL, LLR, RLR和RLR, LRL, RLR等多種左右手配合擊打的辦法,都可以進行練習。當時讓我在那裡把13頁中的小鼓基本節奏型組合進行了唱譜,還算是比較快能基本唱對,然後布置的本周作業是兩項;
- 把13頁的小鼓前16後8、前8後16等節奏型組合練習熟練;
- 繼續練習16分音符擊打,除了右手開始的方式以外,還要練左手開始的方式,這些需要長期練習形成肌肉記憶。
回想起來自己這輩子真的是沒有音樂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音樂細胞,在上中學的時候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了錄音機和流行音樂,但家裡、學校都是要求學生以數理化語數外為主,音樂課都基本靠邊站,業餘也都把時間都放在學習上,不要受流行音樂影響。再加上自己天生腼腆,唱歌什麼的也不好意思,隻是在繁忙緊張的學習間隙聽一聽當時剛剛從港台傳入的流行音樂。
上大學時間稍微自由了,但我除了學習以外,業餘時間基本上都泡在運動場上,每天下午沒事都是踢幾個小時的足球。平時也可以聽聽歌,但沒有學一種樂器,現在想來也是遺憾。記得當時還學了一門選修課《音樂欣賞》,老師講了一些 基本樂理等,具體欣賞的曲子就記得是《梁祝》。
畢業後的一段時間算是與同學、同事玩得多的,談朋友、結婚前後,聽磁帶、唱片、後來的CD、唱卡拉OK,還算是接觸音樂多一點的時候,90年代的流行歌曲也聽得多一些,包括部分英文的。
後來工作忙了,有孩子了,慢慢顧不過來了,特别是創業中遇到挫折也壓力大,哪裡還有心思想到音樂,卡拉OK基本上沒有唱了,隻是偶爾還聽聽歌,也慢慢的就落伍了,從2000年後音樂媒介從CD變成了MP3、電腦、網絡直到現在的手機。
前些年在歐洲待過一段時間,去年在美國也待了1個多月,那邊的音樂氛圍還是好得多,多出去走走、看看還是可以見識很多人、很多事。而自己現在學鼓的最直接原因是去年和同事一起去了趟雲南大理、麗江,人在遊玩放松的時候更能體會音樂的意義。
自己也覺得還是有那麼一點學種樂器的可能性的,而且覺得鼓應該簡單一些(這個感覺也許不對),自己也喜歡節奏強的音樂風格,其它的旋律變化樂器更是沒有勇氣去學。這樣就有了買手鼓、買電鼓、玩遊戲的過程,再進入這次的一對一興趣班學習。
人生苦短,再不抓緊就真晚了。多數人一輩子都是與音樂沒有深入交集的,停留在聽歌、欣賞的階段。希望自己還能深入地去學習一點音樂技能、感受一些普通人了解以外的音樂知識、玩出一點與常人不一樣的東西來。通過前面這短短時間的學習,也深深感覺音樂是個大坑,這要付出相當的時間精力,影響一些生活和工作,不過有得必有失,能夠追尋一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很幸福了,呵呵。
- 《老夫學鼓入門記》
- 《老夫學鼓入門記(二)》
- 《老夫學鼓入門記(三)》
- 《老夫學鼓入門記(四)》
- 《老夫學鼓入門記(五)》
- 《老夫學鼓入門記(六)》
- 《老夫學鼓入門記(總結)》
评论